一、單項選擇題
1.李大釗在《"今"》中,用"宇宙大化,刻刻流轉(zhuǎn),絕不停留"來證明"今最易喪失",這里所用的論證方法是
A.歸納法 B.演繹法 C.對比法 D.類比法
2.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用"盤庚之遷"的典故,主要是為了駁斥司馬光指責新法的
A.侵官 B.拒諫 C.致怨 D.征利
3.屈原《國殤》描寫戰(zhàn)斗的進程,主要表現(xiàn)方法是
A.側(cè)面烘托 B.對比描寫 C.場面描繪 D.象征暗示
4.《上邪》中情景交融的特點是
A.移情于景 B.自然天成 C.因情造景 D.融情于景
5.郭沫若《爐中煤》中"要我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樣的心腸",主要采用的修辭是
A.借代 B.比喻 C.擬人 D.反復
6.《季氏將伐顓臾》中,最能體現(xiàn)《為政以德》主張的句子是
A."遠人不服而不能來" B."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
C."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7.趙威后用"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來駁斥齊使君貴民輕的思想,這種駁論方法是
A.駁論點 B.駁論證 C.駁論據(jù) D.駁態(tài)度
8.司馬遷《李將軍列傳》中,作者將李廣與程不識對比,主要體現(xiàn)了
A.是否善于騎射 B.是否愛護士卒 C.命運遭遇不同 D.治軍方法不同
9.韓愈在《張中丞傳后敘》中描繪南霽云的性格特征時說:"愈貞元中過泅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這里使用的方法是
A.細節(jié)描寫 B.側(cè)面烘托 C.插敘 D.他人述評
10.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中開篇先寫游覽眾山的情景,這種寫法是
A.側(cè)面襯托 B.鋪墊反托 C.明暗映襯 D.正面說明
11.郁達夫《故都的秋》中,作者提及中國讀本里"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是為了闡發(fā)
A.北京秋天的"色濃" B.北京秋天的"味永" C.南國之秋的"色淡" D.南國之秋的"味淺"
12.巴金的《愛爾克的燈光》中對姐姐悲慘命運的回憶訴說,主要目的是
A.揭示人生命運的"偶然"和"意外" B.揭露封建家庭和封建禮教的罪惡
C.表達對新生活的信念和對理想的追求 D.懷念姐姐,悼念亡姐的不幸
13.《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中,贊揚了馮援的才干過人,開頭卻寫了馮諼"無才"、"無好"、"貪心不足",與《馮諼客孟嘗君》有同樣寫法的課文是
A.《李將軍列傳》 B.《往事》
C.《故都的秋》 D.《石崇與王愷爭豪》
14.陶淵明《飲酒》中,最能體現(xiàn)詩人陶醉大自然的詩句是
A.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B.網(wǎng)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C.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D.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15.王昌齡《從軍行》中"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的抒情方法是
A.借景抒情 B.借事抒情 C.借比喻抒情 D.借典故抒情
16.杜甫《兵車行》中交代該詩敘事方式的句于是
A."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B."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C."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D."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17.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中有詩句:"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這里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是
A.比興象征 B.隱喻暗示 C.側(cè)面烘托 D.鋪熱反襯
18.柳永《八聲甘州》中,"是處紅衰翠減,再尊物華休"的修辭方法是
A.比喻 B.擬人 C.借代 D.象征
19.魯迅《風波》的主要社會意義在于
A.暴露農(nóng)民的愚昧落后 B.嘲諷文人的不合時宜
C.揭露帝制余孽的復辟陰謀 D.昭示革命首務(wù)是喚醒民眾
20.李清照《聲聲慢》中,引發(fā)詞人故鄉(xiāng)之思的景物是
A.急風 B.細雨 C.黃花 D.過雁
二、多項選擇題
1.下列屬于文學研究會的成員的作家有
A.魯迅 B.茅盾 C.朱自清 D.郭沫若 E.冰心
2.下列屬于近體詩的有
A.《山居秋瞑》 B.《飲酒》 C.《登高》 D.《行路難》 E.《關(guān)山月》
3.下列成語出自《莊子》的有
A.輪扁斫輪 B.車過腹痛 C.望洋興嘆 D.夙興夜寐 E.庖丁解牛
4.魯迅《燈下漫筆》中,體現(xiàn)民眾處在"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的有
A."亂離人,不及太平犬"
B."厘定規(guī)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
C."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
D."這人肉的筵宴現(xiàn)在還排著
E."有吃燒烤的身價不資的闊人,也有餓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
5.下列句子運用比興手法的有
A.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B.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C.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D.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
E.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三、詞語解釋題
1.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
振困窮: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
3.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
所以勸之:
4.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胥:
5.旁觀者徒艷羨其功之成,以為是殆幸運兒。
艷:
6.穎考敘,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
施:
7.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己見大將軍,還入軍。
絕:
8.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
逆:
9.急起從之,振筆直遂。
遂:
10.于是便"萬姓臚歡"了;用成語來說,就叫作"天下太平"。
臚:
四、簡析題
1.閱讀《燈下漫筆》中一段文字:
這人肉的筵宴現(xiàn)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
請回答:
(1)該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辭?
(2)該段文字的論證方法有哪些?
(3)魯迅認為"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是什么?
2.閱讀《前赤壁賦》一段文字: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請回答:
(1)"吾"與"子"分別代表著什么?
(2)這段文字表達的人生態(tài)度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提這種人生態(tài)度?
(3)這段文字描繪了哪些景物?
3.閱讀孫犁《囑咐》中的一段文字:
冰床跑進水淀中央,這里是沒有邊際的冰場。太陽從冰面上升起來,沖開了霧,形成一條紅色的胡同,撲到這里來,照在冰床上。女人說:"爹活著的時候常說,敵人在這里,水生出去是打開一條活路,打開了這條活路,我們就得活,不然我們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國民黨反動派又要和日本一樣,想來把我們活著的人完全逼死!"
請回答:
(1)這段文字的主要寫法有哪些?
(2)這段文字的前后有何關(guān)系?
(3)"一條紅色的胡同"指什么?
4.閱讀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請回答:
(1)一、二兩句用了什么修辭?
(2)該詩的情感基調(diào)怎樣?
(3)該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5.閱讀馬致遠[雙調(diào)]《夜行船·秋思》一段文字:
蛩吟一覺方寧貼,雞鳴萬事無休歇。爭名利,何年是徹?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鬧攘攘蠅爭血。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愛秋來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人生有限杯,幾個登高節(jié)?囑咐俺頑童記者:便北海探吾來,道東籬醉了也。
請回答:
(1)"蜂釀蜜"比喻什么?該段語言有何特點?
(2)這段文字出現(xiàn)許多人名,請至少寫出兩位的姓名。
(3)這段文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志?
五、作文
請以《變化》為題,寫一篇作文,文體除詩歌外不限,字數(shù)600~1000字。
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 2.C 3.C 4.C 5.C 6.C 7.A 8.D 9.C 10.B 11.B
12.B 13.B 14.C 15.B 16.C 17.B 18.C 19.D 20.D
二、多項選擇題
1.BCE 2.AC 3.ACE 4.ADE 5.ADCD
三、詞語解釋題
1.救濟生活究困的人
2.以仁政來統(tǒng)治天下
3.用這篇文章勉勵他
4.相與,都
5.非常
6.推延、推及、延續(xù)
7.橫渡
8.預(yù)先
9.完成
10.陳述、傳告
四、簡析題
1.(1)比喻、排比
(2)類比法、歸納法中的例證法
(3)掃蕩食人者,創(chuàng)造奴隸當家作主的第三樣時代
2.(1)"吾"代表著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子"代表著作者政治失意的苦悶。
(2)這段文字表達了人生短暫、生命無常的消極人生態(tài)度。為后文倡導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設(shè)置靶標。
(3)江水、清鳳、明月
3.(1)景物描寫、言語描寫、象征
(2)內(nèi)涵一致,后半部分"打開活?quot;就是對前半部分象征意義的交代
(3)指革命的道路
4.(1)比喻、互文
(2)昔寒凄涼
(3)厭戰(zhàn)、思歸
5.(1)比喻追逐名利;語言特點:鼎足對
(2)裴度、陶淵明、孔融、馬致遠
(3〕與世無爭、自得其樂
五、作文(略)